- 投资端改革力度持续加大 中长期资金入市正当其时
- 2023年11月04日来源:中国网
提要:10月30日,财政部网站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提出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期稳健经营,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的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加强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的长周期考核。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正在形成合力。11月1日,证监会党委传达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时提出,“加大投资端改革力度,吸引更多的中长期资金”。据了解,证监会将持续加强部门协同,出台《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行动方案》,加大中长期资金引入力度,提高各类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积极性和稳定性,推动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整体保持良性互动。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我国权益资产的估值已经处在历史底部区域,考虑到我国经济复苏的大趋势已经明确,三季度A股盈利周期也已经开始触底反弹,A股已经具备较强的配置价值,中长期资金入市正当其时。
中长期资金入市
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近年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参与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份,养老基金委托投资合同规模超过1.64万亿元,较2020年同期1.1万亿元增长49%。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信息,截至今年9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7.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为3.48万亿元,占比12.80%。
“近年来随着监管部门持续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情况有所改善。”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长期资金更为注重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关注企业的基本面而非追求短期热点。首先,中长期资金入市,将极大改善投资者结构,有助于减少市场短期波动,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其次,中长期资金挖掘优质标的,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中长期资金深挖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基本面良好、盈利能力突出的优质标的更容易脱颖而出。随着资金向优质上市公司靠拢,市场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有助于引导产业的长期发展。此外,中长期资金也是居民入市的重要渠道。在居民财富配置向权益类资产倾斜的大趋势下,中长期资金的引入将更好地发挥机构投资者的桥梁作用,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
不过,据证监会披露,目前中长期资金持股占比不足6%,远低于境外成熟市场普遍超过20%的水平。与此同时,2013年以来保险资金可运用余额中的权益类资产占比平均不足13%。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A股市场中长期资金占比仍然较低,未能形成大规模的资金入市。
“当前我国经济整体恢复向好,结合内部和外部经济、政策环境,以及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区间等角度看,当前是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有利时机,各方应破除可能遇到的阻碍,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参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进程。”陈雳分析称,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估值较低、行业景气度较高、业绩优良、未来成长性较好的优质标的较多,中长期资金此时入市投资回报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政策信号密集释放
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近期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信号密集释放。9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降低了对负债久期长的保险品种偿付能力要求,进一步引导“长钱长投”,同时,降低了保险公司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公募REITs的风险因子,并要求保险公司加强投资绩效长周期考核。
10月30日,财政部网站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提出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期稳健经营,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的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加强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的长周期考核。
章俊认为,当前是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好时机,一方面当前A股点位较低、估值较低,投资价值凸显,对资金吸引力较高;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恢复向好,让中长期资金管理的投资回报水平有望提高,A股着力推进的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均处在行业发展初期,其成长性较高,资金长期持有更能分享相关行业成长收益。
谈及如何进一步增强A股市场对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明明表示,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市场规则,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完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制度和退市机制,提升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和市场活跃度。
在陈雳看来,增强A股市场对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可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强化上市公司辅导,增强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为市场输送更多优质标的;推出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优惠政策,如优化交易流程,放宽中长期资金投资范围和增强投资便利性,对满足一定条件的中长期资金给予更多税收优惠、更低的交易费用等;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的创新金融工具、服务,以满足中长期资金风险管理需求等。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