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财经观察>正文内容
    • 资管新规逐步落地 “节日牌”理财产品销声匿迹
    • 2021年09月30日来源:中国网

    提要: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只剩下三个月时间,此时银行理财产品的转型压力倍增。过去银行通过“保本、高息”等噱头来揽储的理财产品也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只剩下三个月时间,此时银行理财产品的转型压力倍增。过去银行通过“保本、高息”等噱头来揽储的理财产品也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银行网点调查后发现,在这个“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几乎没有银行推出相关理财产品。同时,以往大额存单等高息存款类产品的利率也在不断下调。

    节日理财淡出市场

    大额存单利率持续走低

    以往,节日期间都是银行揽储的一个时间节点,在此期间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也普遍高于日常同类产品,堪称“节日牌”理财产品。然而今年的中秋、国庆双节,银行却悄无声息。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银行网点发现,相比以往,今年鲜有银行对中秋节和国庆的专属理财产品进行推介,甚至大多银行并未推出中秋、国庆节日理财产品。

    除此之外,记者以“中秋、国庆”为关键词在中国理财网进行搜索,也并没有发现相关理财产品。而去年也仅有寥寥数款相关主题产品推出。

    某银行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过去的节假日理财产品主要是一些短期高收益率的保本类产品。但在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产品开始向净值化转型,具有短期、高收益率特点的保本产品已经开始退出市场了。因此理财产品的节假日属性也会开始淡化。”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除了节日理财产品销声匿迹,以往动辄4.0%收益率的大额存单也不复再现,目前各银行大额存单的最高利率仅停留在3.5%左右。

    “自从6月末开始,我们就已经没有利率高于3.5%的大额存单了,以前那些高息产品,现在都没了。”某城商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这与存款利率自律上限优化政策的落地不无关系。据了解,新的存款利率报价方式已经执行了3个多月,而影响最大的就是长期存款利率,尤其是3年期存款利率。根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在新规出台之后,3年期存款平均利率持续三个月下跌。这也意味着,以往高收益率的存款类产品利率未来可能还会持续下跌。

    传统理财

    净值化转型加速

    今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随着保本理财不复存在,低风险类高息产品销声匿迹。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未来想要拿到更高的理财收益或存款利息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较大,投资者也要承担一定风险。

    那么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理财产品呢?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以后,居民理财仍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选择,如为保守型可选择大额存单等保本类产品,或者收益变化幅度不大的货币基金;如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可继续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或者选择股票,基金等。

    她还建议投资者在购买产品前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秉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作出选择。同时也建议银行、投资者双方之间加强沟通。

    那么随着资管新规的逐渐推进,未来的银行理财业务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东亚前海证券的研报认为,一方面,资管新规逐步落地,银行理财产品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刚兑理财市场萎缩,低风险偏好资金寻求收益稳健、风险可控的替代产品;另一方面,无风险利率下行,固收类产品投资为主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不断下降,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不断降低。“固收+”产品在此形势下承接投资需求,将成为低风险偏好资金的布局焦点。

    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预计至2021年年底,绝大部分银行理财将按照监管要求完成整改,“资管新规”过渡期内的临时性政策将终止,资管行业逐渐进入全面贯彻落实“资管新规”的新阶段。

    王一峰认为,随着监管政策不断完善,将推动理财业务持续规范化发展;其次理财公司主体将更加多元,机构竞争强度提升;同时,理财规模维持较好增长势头,代销渠道将成为推动AUM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伴随这一过程,养老理财、跨境理财通、ESG、FOF等特色产品将更加丰富。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雨燕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