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确四项重点任务 财政加力支持农村综合性改革
- 2023年05月13日来源:中国经济网
提要:“地方政府应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突出资金支持重点。同时应注重支持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李旭红说。
近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23年中央财政继续支持实施并启动新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以下简称“试点”)。试点自2017年启动以来进展如何?今年有哪些重点任务?财政如何持续支持农村综合性改革、助力推进乡村振兴?
财政支持乡村全面振兴
加大支农投入,及时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针对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农业防灾减灾和水利救灾资金、耕地建设与利用资金等印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今年以来,财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提供资金保障。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915亿元,同比增长6.8%;农林水支出增长10.9%,基本民生、乡村振兴等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财政部于2017年启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在山东、安徽、湖南、广东、云南、陕西等6个省份率先开展。2021年,北京、河北、内蒙古等18个省(区、市)在总结前期试点成效和经验基础上继续开展试点。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22年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名单,试点地区包括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南皮县、山西省介休市等13个县(市、区)。
财政部明确,做好今年试点工作,要因地制宜探索财政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和示范样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申学锋介绍,农村综合性改革旨在通过综合集成政策措施,尤其是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各项改革政策,有效释放政策的综合效应,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
明确四项重点任务
今年,试点将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发展、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治理四大机制创新作为重点任务。
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着力创新更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同时,积极探索撬动社会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农事体验、农旅融合,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强化科技支撑——在数字乡村发展方面,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北斗终端、多光谱、人工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产品深度融合应用。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重点培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和产业发展职业经理人、经纪人等,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民,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试点还将推动乡村治理机制创新。《通知》要求,有效运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政策,发挥一事一议机制作用,调动农民参与村内公益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效能和农民满意度。
“试点过程中应牢牢把握‘综合’二字,强化试点区域内改革集成和政策协同,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最大程度释放试点的整体效应。”申学锋说。
构建多元投入机制
试点将如何推进?据了解,县级人民政府将作为责任主体,编制方案并提出申报,由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确保试点方案合规可行。
具体看,河北、山东、河南、广东、四川5个乡村人口大省可申报2个试点,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申报1个,由中央财政择优支持。财政部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引导,有效带动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试点建设,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申学锋表示,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应构建多元投入机制,除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之外,还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有效带动地方政府加大投入,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统筹整合相关资金予以支持。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认为,中央财政资金可适当向贫困乡村较多、底子较差的地区倾斜,引导地方财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支农投入,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全方位财力支持保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精准助力乡村振兴。
“地方政府应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突出资金支持重点。同时应注重支持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李旭红说。
汪文正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