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 房地产需加强市场预期引导
- 2022年12月16日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王丽新
提要:“此次涉及房地产行业方面的政策比较全面,且有较为详细的政策支持。”多位业内专家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扩大内需需要房地产的积极参与,居住消费是助力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的关键要素之一。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在住房方面,《纲要》提出,要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
从具体内容上看,《纲要》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促进家庭装修消费,增加智能家电消费,推动数字家庭发展。
“此次涉及房地产行业方面的政策比较全面,且有较为详细的政策支持。”多位业内专家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扩大内需需要房地产的积极参与,居住消费是助力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的关键要素之一。
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
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楼市信心
“《纲要》提出‘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这是对稳预期的强调。”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信心不足,强化预期引导,更有利于市场情绪修复。
“促进楼市回暖的关键在于纾困房企和稳定市场预期。”某房企掌舵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短期看,仍需进一步从供需两端发力,保障“保交付”的同时,进一步释放居住购房需求,引导市场主体重回投资端。
上述人士进一步称,从企业端看,信用良好房企多方融资渠道已经被打通,信用预期相对较稳,这有助于其在销售市场发力。已出险房企则在多重因素下,新房销售和转让资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正亟须增量资金进入强化“保交楼”信心,消除居民购房担忧。从市场需求端看,各地仍需“因城施策”进一步优化楼市政策,通过阶段性放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调整限购及限贷政策、降低首套房甚至二套房首付比例等相关举措降低购房成本,支持居民购房需求。此外,应注意引导和激发改善性需求入市,未来的居住消费,新市民以及换房人群将是重要主力军。
在业内看来,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意在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促进销售端回暖,才能带动房地产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消费进入正循环。
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消费
“此次对于房地产方面的内需政策,实际上有几个重要层次。”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一是房地产内需的促进要基于“一定位一制度”的大框架下进行,即要在“房住不炒”的定位、“租购并举”的制度下推进。唯有这样,对于住房或居住消费的支持才具有可持续性,也防范出现方向的偏差,如出现各类炒作购房需求的错误做法。二是在居住需求方面,实际上从不同维度做了分类。从需求的合理和不合理角度,区分为对合理自住需求的支持、对投资投机性需求的遏制。三是从市场化和保障类的角度,区分为市场化领域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内容。
“此次国家发布的扩内需战略,没有像2008年那样更多强调如何促进商品房购置需求,而是只提了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包括刚性需求、改善性需求等,更多的是推动供给侧改革。”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我国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1平方米,人均拥有1.06间,户均拥有1.1套。因此,高收入人群换房需求、资产配置需求减弱。接下来,就是换房需求、低收入家庭上车等购房需求。而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是适应需求端变化,让供应匹配需求,需求牵引供给,供需平衡,房地产才能稳定。
严跃进还进一步称,政策将需求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包括购房需求和购房后期需求,比如提及养老居住需求、家庭装修需求、智能家电需求等。
“房地产行业链条长且复杂,上下游涉及的大行业有50多个,可带动的消费空间巨大。对于居民消费层面来说,购房后的消费以及存量房升级换代等多领域都有可提升空间。”某房企人士表示,房地产已经进入改善时代和存量时代,无论是新房还是存量房市场,都已进入新消费需求阶段,比如《纲要》中提及的“推动数字家庭发展”等。
“房企要深入理解《纲要》中提到的各类需求,测算其总规模、对供给端的影响和要求,以此考量未来如何基于此类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严跃进称,如此才能在“房住不炒”以及“租购并举”下,积极做好转型或探索出新发展模式。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