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风险 加快构建新发展模式可期
- 2024年03月07日来源:证券日报
提要:防范化解房企风险、优化房地产政策、改善行业资产负债表……这是过去一年房企、地产从业者以及购房者十分关注的话题。那么,关于房地产市场,今年全国两会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防范化解房企风险、优化房地产政策、改善行业资产负债表……这是过去一年房企、地产从业者以及购房者十分关注的话题。那么,关于房地产市场,今年全国两会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房地产市场的内容有三方面值得关注。一是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三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在业内看来,这意味着今年房地产行业将不仅仅聚焦于化解风险,同时要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满足多样化居住需求。
至于房地产行业如何向新发展模式转变?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三大工程”为实施重点,满足新市民、新青年的更好居住品质需求,以此为出发点去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未来,房地产开发将从“旧三高”模式向更关注城市低碳化发展、提供与居住需求升级相匹配的产品与服务品质的升维模式转变。
首提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随着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中国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居者有其屋”转向“居者优其屋”阶段。近年来,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环境成为政策的主攻方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这其中,以“多样化”作为“改善性住房需求”的修饰语尚属首次,亦是重要信号。
“当前改善性住房需求是市场的主力,居民对住房品质的要求逐步提升,满足多样化需求契合市场发展形势。”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关荣雪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意味着对改善性住房需求的理解上升到新高度,各地或将逐渐从挖掘多元化改善性住房需求的角度去优化政策。届时,首次改善、二次改善,住房品质改善以及区位改善等各类改善客群,均有望获得政策支持,释放市场新增需求空间。
在这一点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秦荣生亦有共识。他表示,当下房地产市场已基本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需要重点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因此,他建议,鼓励在需求旺盛的核心区和近郊区提高住房品质,以优质产品满足中高端改善性住房需求。
“现在各地换房需求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换购大一点的房子,地段好一点,以旧换新等类似多样化需求都有其合理性,精准研判当地住房需求,预计将成为今年各地购房政策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重点内容。”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已有地方先行一步。今年年初,多个一线城市相继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房地产优化政策,如广州放开120平方米以上户型限购,上海放开外环外单身限购等,可谓精准释放购房需求。
从重点城市热点区域成交数据来看,春节假期后部分区域市场正逐步复苏。在业内看来,政策端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如房贷利率大幅度下调、发放购房补贴、优化公积金贷款政策、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稳步落地等,这都将为“促消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当前政策环境趋于宽松,居民购房成本较以往更低,有利于提高购房效率。”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接下来,各地仍需重视化解交付风险,保证期房项目的如期交付,注重供应有品质的商品房,供需两端齐发力,共同提振市场信心。
“展望今年的政策优化方向,大概率会针对细分需求取消或放宽一线城市限购。比如,针对以旧换新,过去大多数都是三四线城市出台相关政策,从今年开始,这类政策在一二线城市也有可能落地。”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颇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当下房地产需求转换之际,市场其实蕴藏着新发展机遇。但房地产下半场,开发商也要清醒认识到,产品力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权重正越来越高。
对此,姚劲波表示,未来,商品房回归商品属性,产品力将有更多提升。无论是民营房企还是央企国企,商品房的建设必须要走出原先标准化产品套路。比如,摒弃几套户型、几个小区样式全国复制的打法,从购房者精准需求出发,与城市发展同步。如果不能打造更为优质、更能契合需求的产品,未来将很难在市场上有好的表现。
化解房地产风险
当前,释放购买力的重要砝码之一,是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进一步稳预期、提信心。
仔细研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看到,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部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被摆在了重要位置。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当前化解地产领域风险已得到充分重视。特别是关于“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风险”和“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的提法,更是彰显安全和发展两手抓的信心和力度。
“明确化解风险要做到‘标本兼治’,这是2024年房地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关荣雪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是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需采取更加全面且有效的手段,有序推进行业风险出清。
当下,房地产领域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房企债务化解、项目保交付等方面,加快企业自救、房企债务重组、收并购、破产重整等均是化解风险的重要策略。就化债进程而言,部分房企已在债务重组之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截至目前,融创中国、富力地产等房企基本完成境内外债券重组或展期;龙光集团、花样年、碧桂园等房企基本完成境内债券展期。在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看来,2024年会有更多出险企业债务重组取得明显进展,加快风险出清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支持合理融资是防范风险蔓延的重要抓手。
“当前企业资金压力较大,仍需加大流动性支持力度。”陈文静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加快建立,入库融资“白名单”项目约达6000个,对市场产生一定积极影响,未来相关政策若能继续细化落实,政策效果有望进一步显现。
据悉,按照协调机制“应建尽建”原则,今年3月15日前,地级及以上城市既要高质量完成“白名单”推送,又要高效率协调解决项目的难点问题。
“后续批次‘白名单’项目有望继续扩围,部分民企的资金流动性将得到改善。与此同时,随着资金逐渐落位,项目建设将加速推进,对市场的正向影响有望进一步显现。”陈文静表示,未来对企业端资金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增强,比如金融机构尽职免责细则有望逐渐落地,盘活更多开发建设暂时遇到困难但资金基本能够平衡的项目。
新发展模式内涵逐步清晰
随着行业风险逐步出清,以高负债模式驱动发展的传统经营模式亦将远去,新发展模式将在不断探索中得到逐步深化,支撑房地产行业健康平稳前行。
事实上,自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地产业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来,构建新发展模式已成房地产下半场发展的关键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从最初的‘探索’到推动新旧模式‘平稳过渡’,再到‘加快构建’,表明当前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内涵已经逐渐清晰。”陈文静表示,从行业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完善土地、预售等制度是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抓手。
于实操层面,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以及“平急两用”的配套措施这“三大工程”的推进,被业内视为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破题关键。
“从‘三大工程’的落脚点来看,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有效解决外来人口、新青年等群体住房难、住房贵等问题;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将解决居民对居住安全、便利等住房配套设施的需求;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及城市面貌等的重要一步。”关荣雪认为,“三大工程”建设可为市场稳增长提供新动力。
事实上,今年以来,多地已加速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以广州为例,2024年计划推进城市更新项目49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筹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
对此,姚劲波认为,“三大工程”中,保障房和城市村改造都和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息息相关,无疑是房地产新模式有序落地的重要载体。
但在严跃进看来,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是房地产行业探索新发展模式的关键,需要在这一框架下去突破,这也与满足多样化住房需求遥相呼应。他表示:“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会带来很多新变化和新需求,比如最近两年从人口城镇化趋势开始演变为教育城镇化,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就需要考虑导入教育产业等内容。”
新需求驱动之下,房企需抓住机会,加快向新发展模式转型步伐。对此,刘水还向记者表示,房企需尽快改变经营逻辑,由过去以重资产开发建造为主的单一价值创造,转向以开发、运营、服务多元化价值创造为主。
“总体来看,需在三方面发力。”刘水表示,一是房企业务模式要从“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向轻重并举的开发、运营、服务一体化转型;二是盈利模式从增量开发盈利向开发、存量更新、轻资产业务综合盈利模式转型;三是目标从追求规模快速扩张向品牌品质提升转型。
正如中金公司在一份研报中表示,新发展模式蕴含着未来房企发展的五个新方向:一是新建商品住宅逐渐转向重点服务于改善性需求;二是保障性和市场化租赁住房将成为发展蓝海;三是综合城市更新能力将为企业带来更多机遇;四是存量房经营和交易活动的体量逐步扩大;五是房地产金融服务业务更加规范化发展。
万变不离其宗。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虽正处于转型调整期,但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走上新发展模式,未来可期。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