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汽车|房产|家居|家电|服装|时尚|健康|医药|教育|旅游|能源|环保|工业

    食品|科技|通信|手机|电子|金融|证券|电商|商超|物流|软件|安防|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家电>正文内容
    • 家电企业纷纷布局“互联网+回收” 千亿元规模市场待掘金
    • 2023年07月26日来源:证券日报

    提要: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一批家电生产企业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典型经验做法,涉及格力、TCL、长虹、美的等六家责任制生产企业。这将促进国内废旧家电回收、资源再利用产业以及“互联网+回收”模式进一步发展。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一批家电生产企业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典型经验做法,涉及格力、TCL、长虹、美的等六家责任制生产企业。这将促进国内废旧家电回收、资源再利用产业以及“互联网+回收”模式进一步发展。

    家电巨头在这一领域也动作频频。7月25日,多家家电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公司围绕“互联网+回收”模式的最新动作及计划。

    “电子产品消费是民生消费的重要品类,且近年来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显著,但其仍存在回收渠道不畅、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家电回收对于完善家电高质量供给体系、节能提效以及进一步稳定和扩大电子产品消费有积极意义。应强化家电大型企业带头作用,推动新模式、新方式发展。”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秘书长张剑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多家上市公司

    加速围绕新模式布局

    据了解,目前多家主流家电企业已在家电回收领域成立相应的子公司,并建立相对健全的回收体系。从最新进展来看,格力整合全国3万家销售门店和30万个安装售后团队,面向消费者开展全品类废旧家电回收工作。四川长虹旗下长虹格润依托平台资源与长虹全国各地销售服务渠道,以废旧家电回收公司或个体渠道网络为核心节点,支撑资源化产品回收的多样化。美的集团在全国布局40个集散中心开展回收业务。另外,启迪环境、中再资环等第三方专业拆解企业已搭建起一套成熟完整的拆解回收体系。

    围绕“互联网+回收”新模式方面,长虹格润已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并结合长虹集团的产业资源,建立起废旧家电回收全产业链。格力采用“互联网+回收”的方式,提供家电以旧换新和旧家电回收服务。美的集散中心负责下游货场或美的体系门店逆向回收网络管理等。

    “美的将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义务。”美的集团智能家居事业群绿色回收负责人殷胜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公司已打通从拆解到废料资源化的整个链条,将通过以旧换新、售后网点主动回收、社返机工厂报废等渠道,在2023年持续在线上、线下开展绿色回收。

    长虹控股集团新闻发言人饶彬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除了研发、生产绿色产品外,长虹十分重视废旧家电回收。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长虹格润的产业版图不断扩大,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上千个回收网点,年回收量超过200万台,累计拆解处理废旧电器电子1400万台以上。”

    而格力电器称,公司近日推出“互联网+回收”的经营模式,以实际行动推进节能降碳。格力电器旗下格力绿色再生资源子公司的4个废旧家电拆解中心年处理废旧家电可达到1245万台,能够实现废旧家电资源循环利用。

    解决好家电回收问题

    迫在眉睫

    解决好家电回收问题迫在眉睫。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国与消费国,目前正处于家电报废的高峰期。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淘汰的废旧家电以每年20%的幅度增长,仅去年废旧家电报废量就超2亿台。与此同时,废旧家电回收产业的规模效应持续显现。信达证券报告显示,我国家电单回收环节产业规模已超过250亿元,带动更新消费规模预计将超过千亿元。

    然而,回收企业难盈利、拆解企业成本倒挂以及废旧家电“换新”意识薄弱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废旧家电回收产业发展的痛点。

    随着政策扶持、废旧家电数量快速增长及主流企业的积极参与,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率持续提高。韦伯咨询数据显示,我国已有109家拆解企业纳入废旧家电处理基金补贴企业名单,预计年规范拆解能力达到1.64亿台。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绿色回收在推广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现代化手段优化回收流程、提升回收效率,是因时制宜的高效做法。‘互联网+回收’新模式将大大促进回收的效率,彻底打通家电回收的通路,让每年数以千万计的老旧家电回收工作变得更加有序且高效。”森科技创始人胡洪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胡洪森建议,企业需要联动线上线下上门回收。家电回收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短期难见回报的事业,但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蔡媛媛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