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汽车|房产|家居|家电|服装|时尚|健康|医药|教育|旅游|能源|环保|工业

    食品|科技|通信|手机|电子|金融|证券|电商|商超|物流|软件|安防|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金融>正文内容
    • 多家外资行持续看好中国债券市场
    • 2024年02月21日来源:新华网

    提要: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近日表示,去年9月至12月外资连续净增持境内债券累计逾600亿美元,显示更多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多位外资金融机构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将继续看好中国债券市场。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近日表示,去年9月至12月外资连续净增持境内债券累计逾600亿美元,显示更多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多位外资金融机构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将继续看好中国债券市场。

    “债券通”升级

    今年1月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开放政策频出,外资投资中国债市的便利度不断提升。记者注意到,作为促进内地与全球债券市场有序联通的重要机制,“债券通”迎来两项重要开放举措。

    一方面,将“债券通”北向合作项下的人民币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纳入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合资格抵押品名单;另一方面,《关于进一步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业务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公布,拟支持所有已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参与债券回购。

    记者了解到,这是首次在离岸市场确立境内债券的担保品功能,有利于提高境外机构持债意愿,增强中国债券市场的吸引力。

    此外,债券回购业务的参与者范围进一步扩大、种类更加丰富,有助于满足境外机构日益增长的投融资需求,以及对风险对冲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工具的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债券承销业务负责人表示,债券回购业务的施行将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便于海外投资者将持仓的利率债变现,配置内地信用债产品。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共有1124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持有中国债券总量为3.72万亿元人民币,较“债券通”开通前增长340%。

    外资债券承销机构扩容

    1月18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宣布新增10家外资机构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承销商。外资承销机构数量进一步扩容、结构进一步优化。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此次获得银行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一般主承销业务资格。“境外投资者目前持有的中国债券品种主要集中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对信用债的配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将做好中国市场的推广工作,为本地发行人的融资引入更多优质境外投资者。”汇丰中国常务副行长兼副行政总裁程卓雄说。

    “在获得银行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一般主承销业务资格之后,我们将重点支持符合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的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助力发行人通过绿色债券实现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并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债券融资。”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金融市场部总经理杨京说。

    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表示,此次获得银行间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商资格,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业务版图,更加深入地参与到银行间债券市场中。

    中国债市展现较强“磁力”

    2023年,受欧美央行加息等因素影响,中国债券的绝对票面利率相对吸引力有所减弱,但中国债市仍展现出较强“磁力”。

    程卓雄认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提振措施不断出台,经济结构转型稳步提速,使得人民币资产的投资价值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中国的债券市场规模已跃升至全球第二位。一般而言,中国债券和欧美债券的关联性较低,涨跌较少同步。配置中国债券已成为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的必选项。”渣打集团亚洲金融市场部主管陈铭侨表示。

    展望2024年,多家外资机构表示将持续看好中国债券市场。

    渣打银行一份关于中国债券市场的研究报告认为,随着美联储有望降息,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速,预计2024年外资将持续净买入中国债券,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外资机构数量也将进一步提升。

    德意志银行中国债务资本市场主管、德银中国北京分行副行长方中睿认为,中国的金融开放稳步推进,超出预期,德银看好人民币融资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作为最早获得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承销业务全牌照的外资行之一,德银将继续发挥自身业务优势,为不同信用背景的发行人提供债务资本市场融资方案,并将持续支持国际发行人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及融资需求,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和中国债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方中睿说。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张苏婧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