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经开区:砥砺奋进三十年 创新逐梦向未来
- 2023年07月21日来源:中国网
提要:西安经开区给出了答案:1993-2023,三十年间,在西安城北一片地处偏僻、人烟荒芜的农地上,成长出一座高楼林立、配套齐全的繁华都市——从产业“一穷二白”、底子薄弱,到西安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顶梁柱”;从没有任何核心技术优势,到“经开智造”诠释“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
用30年的时光,十万元的启动资金,能在一片庄稼地上“种”出什么?
西安经开区给出了答案:1993-2023,三十年间,在西安城北一片地处偏僻、人烟荒芜的农地上,成长出一座高楼林立、配套齐全的繁华都市——从产业“一穷二白”、底子薄弱,到西安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顶梁柱”;从没有任何核心技术优势,到“经开智造”诠释“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
30年来,一代代西安经开人秉承“唯实、创新、包容、超越”的精神,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让这片土地实现了从“北郊”到“城北”再到“新中心”的历史跨越:规划面积从成立之初的9.88平方公里,扩大到如今的272平方公里;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25亿元,较1993年增长了2250倍,用西安市约1%的土地贡献了10%的生产总值……
自贸区、综保区等17块“国字号”招牌折射出这座工业重镇日渐成熟的气质;在217个国家级经开区中稳居第一方阵、位列西部第一的综合发展水平凸显着一个老牌国家级开发区的厚积薄发……在这里,产业更兴旺,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一批世界一流的领军企业向阳而生,一批国内一流的产业创新集群在此风云际会……“坚持创新”“聚焦未来”成为西安经开区当下最热的“关键词”。谈及未来,经开人眼里有光。
肩负使命,追逐梦想,三十而立,西安经开区正是青春的模样!
一路向北、四次“出发” 实现“华丽蝶变”
迎着改革的春风,1993年4月29日,西安经开区正式设立,在西安北郊一片庄稼地上“白纸作画”,开启了第一次出发征程。10万元启动资金、9.88平方公里的面积,这就是经开区一开始的全部“家当”。
1993年,西安经开区正式挂牌
“那时候没钱、没人、没车,甚至连路都没有,骑着自行车在麦地里穿行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回想起创业之初,经开区发改局局长余静感慨良多。
经开区不缺梦想,更不缺敢想、敢干、敢闯的魄力。从1993年开始,一群年轻人用青春无悔书写了经开人的“创业诗篇”,从在荒芜中建起第一座工厂,到实施第一个房地产项目,再到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开始在经开区聚集发展,实现各自的梦想腾飞。
到1999年,经开区已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5.9亿元、工业总产值31.1亿元,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从起步筹建逐步走向工业立区的发展之路。昔日三十多个零零散散、交通闭塞的村落已转变为一片制造业的“热土”。
2000年2月13日,西安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二次“出发”始于2000年。进入新千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实施,经开区也抓住了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在2000年2月13日正式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次创业中,西安经开区奋力前行。2003年,经开区与高陵区合作共建泾渭工业园(现泾渭新城),跨区域建设“飞地”,可谓是“吃螃蟹”的本土创新。经开区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陕重汽、西门子、ABB等重大项目相继入区。
2004年,陕汽重卡厂房开工建设
“当时,完成改制的陕西汽车集团正筹谋大发展,打算在西安找地建设3000亩的新基地,几番考察后,区位环境良好、土地充裕的泾渭工业园打动了他们。”泾渭新城管理中心相关人员介绍说。
2006年,经开区全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42亿元、工业总产值345.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实现40%左右高速增长,发展实力和国内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
第三次“出发”始于2007年,这次征程开启了产城融合和城市新中心的建设大幕。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及地铁二号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持续加速着经开区的城市化进程,为使数万村民分享与城市共同发展的成果,经开区自2007年10月起,先后完成33个城中村集中改造,并率先在全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祖祖辈辈居住在西安北郊的村民们,脱离了破败不堪的城中村,成为了城市新中心的新市民。“当了一辈子农民,老了后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这是老一辈村民的共同心声。
2007年1月5日康明斯第一台发动机下线
同时,经开区的工业建设也未停步。德国博世、中国电子、中国兵器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建设,2011年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在全市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陕西省首个产值过千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实力跃居西部开发区第一位。
随着西安行政中心北迁、地铁线贯通南北、西安北站正式投入运营,高质量的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等基础配套不断完善,这个城市北部曾经的边缘地区,已然成为城市新中心。
2017年,随着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经开功能区正式成立,经开区开启了第四次出发征程,谱写着追赶和超越的新篇章。
自贸试验区经开功能区挂牌六年后,经开区获批西安关中综合保税区,“自贸+保税”叠加的优势持续显现,累计完成108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60余项省级以上创新案例,10项获得国家复制推广,累计引进企业2668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64.04亿元。这些数字见证了经开区作为内陆城市高水平对外开放窗口的初心。
2018年经开区正式接管高铁新城,2021年与临潼区启动共建渭北新城,区域面积扩至272平方公里,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
特别是今年,《西安市“北跨”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全市“北跨”从预热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身为全市“北跨”发展的先行者和拓荒者,西安经开区已经昂首进入第四次创业发展新征程的全新赛道。
工业立区、产业创新擦亮“经开名片”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排头兵”,一路走来,西安经开区坚持以发展工业、吸引利用外资、拓展外贸出口为主导方向,从学习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到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突破关键技术,走出了一条开放引领、产业先导、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擦亮了国家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经开名片”。
工业立区、产业强区。三十载定力如磐,西安经开区构建起了具有经开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工业总量占全市四分之一,累计入区企业8万多家,是西部地区世界500强和央企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于企业而言,西安经开区的“定力”赋予他们更多的创新活力:
2004年5月 尚在拓荒中的陕汽基地
陕汽生产车间
陕汽集团在这里深耕20年,成长为“大国脊梁”“强国担当”,不但在市场份额上稳居国内第一梯队,产品车覆盖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围绕“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轻量化”为代表的“新四化”加快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积极探索,突破了整车轻量化、高效节能等行业壁垒,逐步成为行业标准的引领。
吉利汽车全球首个全架构、全能源、全车型的智能黑灯工厂
2007年,吉利汽车在这里落地,建成吉利全球首个全架构、全能源、全车系超级智能“黑灯工厂”,作为国内整车企业的首个零碳工厂,新能源技改项目标杆,已经带动21家零部件企业入驻,更打造了全球唯一奔驰smart生产基地,填补陕西省合资车型领域空白。
围绕陕汽、吉利两大整车企业“链主”,西安经开区建立起了涵盖整车、专用车制造以及动力系统、整车热管理、底盘系统、车身系统、汽车电子等汽车产业全链条的产业集群,打造了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具备了年产60万辆整车的产能。
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华龙一号”核电、全超导核聚变装置等“大国重器”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多年来与经开区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有色院目前在经开区的控股参股高新技术企业30家,上市企业7家,已经在经开区引领形成了新材料产业生态圈,形成了“世界材料看中国、中国材料看西安、西安材料看经开”的竞争优势。
2004年11月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奠基
2022年西部超导厂房全景
2003年,西部超导成立于经开区,同年获批“国家级超导体与磁性材料应用实验室”,是经开区新材料新能源领域首个国家级研发机构。2019年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是西部地区第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也是我国高端钛材及超导材料研制生产龙头企业。
隆基绿能组件工厂生产线
2015年,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光伏管理总部落户经开,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作为全球光伏行业龙头,主导国际行业标准。经开区也形成了以隆基为核心的高效单晶光伏电池、组件以及应用集成产业链,致力于打造集关键设备、电池、逆变、储能等技术研发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基地。
中国中车、西航集团、中钢西重、西电集团、泰富西玛、启源装备等6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分别在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新能源装备、输变电装备、专用通用装备等领域形成了足以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集群……
西安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贾强表示,站在三十年的节点上,经开区将开启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建设新征程。未来的经开区,将实施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与开放创新“六大创新”,聚焦未来汽车、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航空、未来健康、未来数字六个方向进行突破。
以未来汽车、未来能源、未来材料为代表的“千亿产业”,以未来航空、未来健康、未来数字为代表的战略性“百亿产业”,以都市服务、创新服务为代表的“十亿产业”,这是具有经开特色的“千百十亿”现代产业体系蓝图。
以“经开之为”担当“北跨之进” 逐梦向未来
满足人的美好生活,是城市发展的根本。从1993年成立之初以产业发展为主的“工业园区”,到2011年3月西安行政中心北迁,逐步发展形成功能完备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再到打造“都市新中心”,西安经开区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面在城市北部形成先进制造业聚集的洼地,一面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2月24日,西安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暨推进“北跨”发展动员大会召开
2023年,西安市全面加速“北跨”发展,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工作力量和项目布局向“北跨”聚集,促进产城融合、板块联动,构建渭河南北呼应的拥河发展格局。
西安迎来城市“北跨”元年。西安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刘骥说,“北跨”区域将成为有效支撑西安下一个万亿级经济体量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北跨’的核心其实是人的‘北跨’,而这需要依靠产业来拉动。”渭北新城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经开区常住人口已达55万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增长了1.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9.6%。作为城市“北跨”的先行者,经开区的产业吸引力已经为承担西安新的战略使命蓄势待发。
如何以“经开之为”担当“北跨之进”?贾强认为,经开区要着力打造“创新型、开放型、生态型、品质型、活力型”的国际化一流开发区。归结起来,就是坚持四个“创新突破”:
一是坚持在做强做优主导产业上创新突破,进一步壮大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加速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推进数字赋能,着力打造支撑“北跨”发展的产业体系。到2025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汽车产业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二是坚持在加快秦创原平台建设上创新突破,深化“有色院”创新模式,依托陕汽、隆基等龙头企业,主动承接国家战略建好创新平台,畅通转化渠道推动成果落地,加快促进要素聚集,不断壮大创新主体,充分释放驱动“北跨”发展的强劲动能。到2025年全区聚集中省市各类创新平台300家以上,逐步打造大国重器自主可控产品的研发制造基地。
三是坚持在实施更高水平开放上创新突破,充分发挥“自贸区+保税区”叠加优势,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强化开放平台牵引,增强开放合作理念,大力塑造服务“北跨”发展的开放合力。
四是坚持在全面提升城市能级上创新突破,积极推进西安主城区与泾渭新城、渭北新城轨道交通、快速交通等互联互通,强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有序推进城市向北更新,加快构建“北跨”发展南北呼应的空间格局。
6月8日上午,西安经开区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大会在开元大剧院隆重举行
三十年栉风沐雨,三十年勇立潮头,一代接一代,一程又一程,经开区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的宏伟蓝图正款款呈现。西安市委常委、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康军表示,经开区将立足工业经济主战场和顶梁柱目标定位,坚决扛起“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继往开来再出发,接续奋斗向未来,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
历史给予了西安经开区舞台,时间见证了经开区的辉煌巨变。从传统封闭到开放包容、从经济落后到民生富足,30年白驹过隙,30年沧海桑田。踏上第二个三十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之路,经开区将不负时代,凝心聚力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李倩倩、丁正威、吴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