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深市先进制造上市公司持续提升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 2024年02月07日来源:中国证券报
提要:作为资本与创新对接的重要平台,深市已聚集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竞争力的创新领跑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重要战略机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作为资本与创新对接的重要平台,深市已聚集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竞争力的创新领跑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具备新质生产力行业集群发展
据统计,截至目前,深市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七成,近半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已成为践行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
其中,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成长期。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国内市场方面,新能源汽车销量950万辆,同比增长38%,渗透率达到32%,全球占比65%;动力电池出货量616GWh,同比增长32%,全球占比71%;储能电池出货量206GWh,同比增长58%,全球占比92%。行业的高速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行业内涌现出一批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优质企业。
以长安汽车为例,公司先后发布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智能化“北斗天枢”计划、全球化“海纳百川”计划,在新能源及智能化赛道上脱颖而出,如今拥有阿维塔、深蓝、长安启源等高端、中高端新能源品牌。通过与华为的强强联合,不断扩大智能汽车板块“朋友圈”,长安汽车逐步完善新能源智能化产业链,实现互利共赢。
汽车零部件产业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新契机。德赛西威紧跟前沿需求,以创新重塑竞争力,以变革拥抱大未来,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在智能座舱领域,推动了多屏融合座舱产品及座舱域控制器标配率快速提升;在智能驾驶领域,致力于提供从智能传感器到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及相关算法的全栈自研解决方案,获得了众多品牌汽车的高度认可;在网联服务领域,已实现整车级空中下载技术(OTA)、网络安全、智能进入等服务产品的商业化落地。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不断突破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引擎,科技创新将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深交所把支持科技创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支持优质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发展。目前深市有736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广泛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以北方华创、华大九天、汇川技术等为代表的深市企业在所属领域内不断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链上,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为高端半导体工艺设备供应商,北方华创拥有中国领先的电子装备生产基地和高端电子元器件制造基地。在薄膜装备领域,公司突破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和原子层沉积等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功率器件、先进封装等领域。公司2023年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09.7亿元至231亿元,同比增长42.77%至57.27%,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为36.1亿元至41.5亿元,同比增长53.44%至76.39%。
在集成电路产业链,华大九天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领域持续深耕,经过多年潜心研发,目前已经成功研制了模拟电路设计、存储电路设计和平板显示电路设计的全流程EDA工具系统。
在工控技术领域,汇川技术以电力电子驱控技术为“电芯”,发展了自动化产品平台,以工控+工艺模式开拓OEM客户,并不断吸收市场反馈,在资本市场有力助推下,又卷积了材料科学、软件、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光机电液气一体化等新的技术。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2023年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89.90亿元至310.61亿元,同比增长26%至35%,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为45.79亿元至49.68亿元,同比增长6%至15%。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一大批深市公司乘势而上、奋勇争先,持续科技创新,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研发中百花齐放,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践行者。
从新能源、量子计算机到工业机器人,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传统企业升级均展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为处在增长模式转变期的中国经济注入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能。通过“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新技术产业化通道更加顺畅,新质生产力动能更加勃发。资本市场需要更大力度推动资本不断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助力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有效突破产业瓶颈,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积极促进新质生产力相关要素迅速成长。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