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财经观察>正文内容
    • 从一季度用电数据看经济向上、向新、向绿
    • 2025年04月21日来源:中国网

    提要: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北京ESG研究院院长黄勃分析,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相关行业用电量持续增长,是新能源产业链的规模化扩张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的强劲需求两种因素共同发力的结果。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提升及配套基础设施加速建设,直接带动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提升;可再生能源行业在市场应用的推动下持续扩张,风能设备制造用电增速领跑,光伏设备制造稳步增长。

    今年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5%;全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日均同比增长25.7%;广东、云南等地光伏、风能设备制造用电大幅增长……一系列电力数据折射向上、向新、向绿之势,也彰显出数字经济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我国经济增长正在加速释放新动能。

    向上:总体用电量攀升彰显经济活力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38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

    “一季度电力消费增速偏低主要受上年闰年和气温偏暖因素影响,扣除闰年因素,2025年一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日均同比增长3.7%,略高于上年四季度3.6%的增速。”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蒋德斌表示。

    分产业用电来看,第一产业用电量3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第二产业用电量152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第三产业用电量44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8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绿色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金铠分析称:第一产业用电增幅领跑,说明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带动电气化提速;工业用电增速1.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5.9%,工业能效提升与结构优化态势凸显;第三产业用电增速高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与一季度服务业占GDP比重61%相适应。

    随着国家和地方纷纷推出各类促进消费政策和活动,一季度全国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日均同比增长10.3%。以山东为例,在启动“2025山东迎新春消费季”以及发布多个提振消费的政策后,该省一季度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高达5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8%。而今年前两个月,南方电网经营区域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3.2%。

    向新:科技与消费领域用电增长迅速

    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正成为用电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中电联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日均同比增长4.8%。其中,全国汽车制造业用电量日均同比增长10.4%,安徽、陕西等地增速超1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日均同比增长6.0%,北京、山东等省份增速突破20%。

    消费新场景亦贡献显著。在AI、大数据、云计算、5G等行业的带动下,一季度全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日均同比增长25.7%,彰显出数字经济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

    “这些数据反映出数字经济、信息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说。

    向绿:绿色制造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数据显示,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

    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相关行业延续增长态势。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新能源整车制造、风能原动设备制造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9.6%、6.9%和55%。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北京ESG研究院院长黄勃分析,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相关行业用电量持续增长,是新能源产业链的规模化扩张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的强劲需求两种因素共同发力的结果。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提升及配套基础设施加速建设,直接带动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提升;可再生能源行业在市场应用的推动下持续扩张,风能设备制造用电增速领跑,光伏设备制造稳步增长。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蔡媛媛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