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险企加速布局低空产业安全网
- 2025年07月28日来源:经济日报
提要:“从现实来看,低空经济的‘腾飞’速度远快于保险产品的‘跟飞’速度。”阳光财险财产险部负责人林霁光表示,目前,市面上针对低空场景的专属保险仍较为有限,条款定义、责任界定、数据应用等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传统险种难以覆盖飞手失误、链路丢失、数据风险等新型情形。
无人机空投外卖,医疗物资紧急转运,乡村农户无人机飞防……低空经济正加速释放增长动能。根据中国民航局预测,今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万亿元。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各类技术风险、运行风险、责任纠纷等新挑战。如何让飞起来的低空经济飞得更稳?一张覆盖飞行器、飞手、场地、货物、第三者的保险保障网,正在迅速铺展。
制度牵引释放需求
近年来,国家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低空经济发展框架更加清晰。2024年初,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工业和信息化部等4部门联合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等政策密集出台,明确提出经营性飞行活动需依法投保责任险,为低空保险市场打开政策闸门。
5月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发布会上表示,要强化保险保障,加快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好发挥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支持更多以共保体方式为重大科技攻关提供保险保障,推动研发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的保险产品,切实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多地进一步对低空经济保险保障展开探索。深圳市出台全国首部《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该市保险业协会发布《深圳地区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保险服务指引》;江苏苏州落地全国首单低空运营管理责任保险;浙江新昌将低空经济纳入新质生产力投融资实践,保险资金也成为重点鼓励的支持力量。
“从现实来看,低空经济的‘腾飞’速度远快于保险产品的‘跟飞’速度。”阳光财险财产险部负责人林霁光表示,目前,市面上针对低空场景的专属保险仍较为有限,条款定义、责任界定、数据应用等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传统险种难以覆盖飞手失误、链路丢失、数据风险等新型情形。
“低空经济的创新程度高、运行方式多样,保险公司要做的不是简单复制已有模式,而是围绕不同场景、不同飞行器特点,定制真正匹配的保险产品和风控方案。”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低空经济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保险业要与其发展节奏和安全管理保持同步,更多发挥事前参与、协同治理、稳定预期的功能。
织密保险保障网络
政策东风下,保险行业努力克服投保难、赔付难、评估难等现实难题,竞相探索“低空+保险”新蓝海。
人保财险在去年7月份发布全国首个低空飞行器专属保险,并于今年5月份在广东发布全新全方位低空经济保险服务体系。人保财险总公司产品精算部有关人士介绍,在“低空保”的基础上,全新全方位低空经济保险服务体系创新开发了针对货物运输场景、停飞期间停放损失以及零部件延长保修责任等一系列产品保障,从过去的保机身、保运营增加了保货物、保停放、保维修,构建了多场景、全生命周期风险保障体系,进一步满足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多元化保障需求。
平安产险董事长兼CEO龙泉表示,低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加速从单一产业发展迈向产业融合促进的新阶段。据了解,平安产险针对低空经济不同场景、不同环节提供定制化保险产品和服务,覆盖从大型通航机队到无人机的全场景保障方案。截至目前,平安产险累计承保超15万架无人机,提供风险保障超过900亿元。
阳光财险持续加强政策及产业链研究,聚焦“低空经济+消防、低空经济+巡检监测、低空经济+物流、低空经济+载人交通”等重点领域,对接头部企业开展风险需求调研,积极推进战略合作。截至今年6月底,阳光财险累计为浙江、大连、重庆、上海、湖北等28个省份的无人机项目提供9.92亿元风险保障。“低空经济的风险特征比传统产业更加复杂多变,保险的响应必须跟得上速度、沉得下深度。”林霁光表示。
中再产险总经理王忠曜表示,再保险作为保险体系的“安全底座”,在推动产品服务创新、构建风险分散共担机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再产险10余年来持续深耕低空经济风险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承保经验和海量行业数据。在此基础上,公司成功构建了低空经济风险评估与定价模型,创新推出多项核心保险产品,并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业务模式。去年,中再产险联合太保产险发布了“低空经济第三者责任险”示范性条款,提出无过失赔偿等创新机制,被视为无人机“交强险”的雏形。国寿财险与中再产险共同开发《低空经济运营管理平台风险保障综合解决方案》,在上海市金山区政府的支持下,将创新方案嵌入政府的低空经济管理平台,实现“保单+数据”的实时互动,推动保险与监管体系深度融合。近期,中再产险联合苏州东吴保险推出“安翼计划”,为运营管理方建立系统化风控体系,并已在苏州、南京等地落地应用。
“展望未来,中再产险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和持续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保险服务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王忠曜表示,中再产险愿携手行业各方,共同夯实低空经济的新型基础设施,护航多元应用场景,为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再保险力量。
构建健康行业生态
低空保险要真正飞得稳,仍面临技术、监管、协同等多重挑战,亟需从制度建设到能力建设实现全面突破。
在保险产品标准体系方面仍存在空白地带。由于无人机型号繁多、用途各异,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风险定义与行业规范,给保险条款的制定和赔付带来障碍。针对这一问题,深圳出台全国首个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保险服务指引,从条款设计、理赔流程、数据对接等方面对险企提出系统性要求,探索低空保险标准化。
与此同时,专业人才储备也亟待加强。低空保险涉及航空技术、精算逻辑、法律责任等多学科交叉,对保险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行业内懂保险、懂飞行的复合型人才仍然稀缺。多位业内人士呼吁,相关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应开设低空经济保险相关课程,推动政企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服务低空产业的专业队伍。
数据资源不畅也是制约风险评估和产品创新的瓶颈。低空保险的定价与承保高度依赖飞行日志、故障记录、气象变化等高精度数据,但相关数据大多掌握在制造商或平台方手中,险企在数据接入方面面临“看得见、拿不到”的困境。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加快建设“监管主导+平台共享”的数据治理机制,推动保单实名制与飞行行为数据库建设,形成风险识别闭环。为支撑机制创新与风险研究,中再产险、平安产险等机构联合发起低空经济新兴风险研究院,系统开展场景识别、模型开发与行业数据整合,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空保险生态。
林霁光认为,低空经济的本质是要在开放空域中实现高度协同运行,保险必须成为其中的安全规则制定者、数据共享推动者和长效激励机制设计者,而不是简单的兜底人。
“低空保险是撬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杠杆,其价值不仅在于补偿,更在于前置管控、激励技术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王国军预期,未来,随着飞行技术的成熟与制度体系的完善,保险将在低空经济发展中扮演更具主动性的“治理合伙人”角色。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