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汽车>正文内容
    • 三大指标跨越重要节点 新能源汽车还将打开哪些想象空间
    • 2025年01月24日来源:中国经济网

    提要:1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迈上千万辆级台阶,已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不仅如此,会上发布的数据还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产业体系、使用便利性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车辆平均续航里程接近500公里;我国建成了全链条、完备高效的产业体系,向全球供应了70%的电池材料、60%的动力电池。

    1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迈上千万辆级台阶,已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不仅如此,会上发布的数据还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产业体系、使用便利性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车辆平均续航里程接近500公里;我国建成了全链条、完备高效的产业体系,向全球供应了70%的电池材料、60%的动力电池。此外,我国已建成充电桩1281.8万个、换电站4443座,形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网络,15分钟充电80%的快充技术实现量产应用。

    事实上,在这些振奋人心的数据背后,中国汽车市场还有三个重要指标值得关注: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连续5个月超过50%,乘用车L2级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超过55%,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5%。尤其是新车渗透率指标的突飞猛进,在业界看来,这意味着原定于203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超50%的总体目标有望提前10年实现。

    如此高速发展超乎业界预期,也带来新的挑战。

    快速迭代带来的后市场问题、二手市场和动力电池回收问题、汽车智能化带来的治理体系问题、出海频频遭遇贸易壁垒问题……如何应对蜂拥而至的一系列问题,成为2025年新能源汽车能否继续高质量发展的巨大考验。

    回望2024年,曾经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引以为傲的快速迭代能力,却因为某些品牌“半年内两次改款”且在短时间内降价,引发车主维权。更有甚者,从年初的高合暴雷到年末的极越闪崩,越来越多的“烂尾车”让不少车主陷入售后无门、配件不全、维修费高等困境,不仅买车时的各项权益随着车企倒闭而无法兑现,二手车残值也会受影响,还可能被保险公司拒保或提高保费。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信心,同时也会让购买力更加集中于头部品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马太效应”在2025年无疑将进一步加剧。

    同样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还有新能源汽车二手市场的“掉链子”。尽管新能源汽车价格不断下降,但二手车保值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毕竟大多数购车者还无法做到把汽车当作快消品。与此同时,大部分车企对于动力电池的质保年限是8年,动力电池的“八年之痒”也制约了新能源二手车市场的发展。有研究表明,2025年将迎来动力电池退役高峰。因此,在“以旧换新”和动力电池“退役潮”的双重冲击下,二手车市场和动力电池领域既有挑战也是机遇,成为2025年汽车市场最具想象力的空间。

    作为汽车业变革“下半场”的智能化,在2025年也将迎来重大时刻。事实上,在2024年这个业界公认的“智能化元年”,号称实现L2+、L2++级别辅助驾驶的不少汽车产品已经做到了“车位到车位”,技术上难有更大突破。因此2025年的最大突破在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补位”,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能否合法上路?发生事故如何界定责任?争端如何处理?智能驾驶立法已是呼之欲出。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还有一大挑战源自出海。在连续四年的高歌猛进之后,业界预计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增速将放缓,而直接压力来自关税。俄罗斯、墨西哥和欧盟都是中国主要的汽车出口目的地,如今却面临已经生效或者潜在的关税危机。对此,中国车企的应对策略是产能出海、技术出海、产业链出海。尤为令人欣喜的是,中国汽车产业链正在形成“抱团出海”的协同效应,2025年有望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由量到质”的拐点。

    毋庸置疑,在“两新”等促消费政策的持续加力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仍将持续“好年景”。在数量能级不断放大的背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内核能否更加坚实值得深切关注,期待更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更优的产业生态、更高质量的发展成为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旋律。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周峰菊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