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 高端制造|生态环保|汽车|房地产|家居建材|家电|服装|时尚前沿|健康|医药|教育培训|能源化工|文旅

    航旅交运|食品饮品|科技|互联网|手机通信|电子|商业|金融保险|证券|安防|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综合

  • 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要闻> 汽车>正文内容
    • 2025年中国汽车业站上新起跑线
    • 2025年01月24日来源:中国经济网

    提要:业内专家表示,中国汽车市场确实出现了结构性变化,由过去合资品牌主导的格局变成了自主品牌为主、跨国企业为辅的结构。中国市场的变化超出了很多跨国企业的预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创新高的数据背后,汽车产业变革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并实现了全方位跃升: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连续五个月超过50%,乘用车L2级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2024年上半年就已超过55%,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已超过65%。

    三个重要市场占有率指标悉数超过50%,实现了里程碑式的升级突破,也意味着我国汽车产业站上以“电”为主、以“智”推进、自主品牌竞争力领跑的新起跑线。

    迈向“油电平分”关键节点

    中汽协数据显示,在政策利好、供给丰富、价格降低和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2024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产销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在强劲需求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攀升至新高。几年前,渗透率仅在限牌的大城市较高,如今,不论限牌与否、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渗透率都走到了非常高的位置,与2023年同期相比,各线城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都增长了十几个百分点。”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说。

    赛力斯集团副总裁康波说:“纯电先发引领,插混紧跟放大,增程异军突起。三种技术路线相继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挑战新的高度。”

    当新能源汽车经过三四年的超高速增长,即将走到“油电平分”的关键节点时,产业逐步迈入成熟期,这一阶段,高速增长还会持续吗?业内人士的答案是,增速可能稍稍放缓,但内涵质量更高。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说:“2025年内需+出口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1650万辆左右,增速约30%,其中国内市场1500万辆。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55%左右,进入相对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从新能源汽车车型结构来看,商用车的新能源化有望进入快速爬坡期,成为未来的新增长点。从电动化技术创新角度看,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电池产品将加速量产。

    目前,国内全链条、多主体布局固态电池,其中半固态电池技术先行,2025年出货量有望突破10GWh,全固态电池当前处于核心技术突破和验证阶段,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完成小批量上车。电动化将迎来技术的迭代升级,释放更大价值。

    “AI+”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以电动化渗透率50%为界,汽车革命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产业最重要的竞争力,并通过跨界融合创新,孵化出更多未来赛道。

    张永伟说,2024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过55%,预计2025年将达到65%。2024年国内乘用车智能座舱渗透率更是超过70%,预计2025年将达到76%。基础智能化2025年将进入全面覆盖阶段。

    高阶智能化也呈现快速增长,国内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渗透率在2024年上半年达到11%,预计2025年达到20%。

    “2025年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竞争焦点肯定是智能化,大模型、城市NOA、端到端、自动驾驶辅助等智能技术将快速产业化,未能进入智能化门槛的车企面临被淘汰风险。”岚图汽车CEO卢放说。

    智能化渗透率过半,代表了智能化进入了真正的拐点,同时,“软件定义汽车”正逐渐演变为“AI定义汽车”。

    基于强大的AI能力,特斯拉此前发布了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Cybercab”,并宣布将在部分已有车型上实现无人监管的FSD(完全自动驾驶)技术。风向标企业的动作进一步加快了汽车的AI进化速度。

    “AI在研发端的应用场景将持续扩大,并显著提高研发效率。AI在整车与产业链条上将加速端到端的应用,进一步赋能高级别自动驾驶。”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汽车业务负责人郑赟说。

    在张永伟看来,汽车产业的技术高地和汽车企业的战略竞争支点正在向AI驱动的智能化快速迁移。过去的竞争力已经很难支撑汽车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未来必须建立以AI驱动的智能化发展模式,实现战略迁移。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将人工智能视为“未来的全部”,称理想未来100%会做人形机器人。

    吉利汽车刚刚在2025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发布“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吉利称,智能汽车是当前深度融合AI技术的重要载体之一,未来智能汽车将不仅仅是移动工具,还将具备自我意识,成为有智慧、有温度、有情感的“出行智慧生命体”。

    “AI+”也让汽车产业外溢出第二增长曲线。张永伟说,汽车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趋势,“在路上”是智能汽车;“飞上去”是飞行汽车、低空产业;“立起来”是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

    从特斯拉到小鹏汽车、吉利汽车、比亚迪、广汽集团、奇瑞汽车、长安汽车……主流车企纷纷投身飞行汽车、具身智能,计划投入资金多达千亿元,通过布局这些与汽车产业有极高相关性的未来赛道,赢得未来市场。

    “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计划进入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赛道,现在也许相当于2007年的移动互联网,或者2012年的新能源。”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说。

    合资品牌开打份额保卫战

    电动化和智能化彻底改变了中国汽车品牌的竞争力。202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达65.2%,较上年同期提升9.2个百分点。

    “2025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有望突破70%。”在吉利汽车开年的销量目标会议上,吉利高层做出了这样的预测。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汽车市场确实出现了结构性变化,由过去合资品牌主导的格局变成了自主品牌为主、跨国企业为辅的结构。中国市场的变化超出了很多跨国企业的预期。

    巩旻表示,全球车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17年开始逐步下滑,2024年,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加速下滑。中国本土品牌的产能利用率过去几年从65%爬升到了84%。同一时间,外资品牌产能利用率从73%跌到了56%。过去10年,平均每年合资车企在中国赚取了约200亿美元。但在过去两年,2023年降了大约1/3,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下跌了近一半,200亿美元利润池正在不断缩减。

    跨国车企如何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态势,打好份额保卫战?

    专家认为,外资品牌必须做出重大改变才能在中国市场继续有所作为,按照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定义在中国销售的汽车,强化在中国本土的研发,充分利用中国在电动和智能方面的资源。

    巩旻说,全球品牌在中国需要重新调整策略,改变组织架构以及重新“定位”中国。“中国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全球最大市场,而是汽车最新技术的全球研发中心,跨国车企应更多利用这些资源,转变中国在其全球版图中的角色。”

    郑赟对记者表示,众多合资品牌已经开始以“换将”为突破,打响份额保卫战。以大众为代表的转型者正设立更多在华有研发自主权的实体,将车型开发从德国总部转移至中国,确保在中国直接决策并加速本土产品的研发与制造。

    张永伟说,过去跨国车企在中国做的是技术、供应链“两头在外”的本土化,新的本土化则是“在中国,为世界”,需实现两个重大转变:一是技术向外,利用中国技术赋能全球;二是市场供应链向外,带着中国供应链实现全球布局。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

    责任编辑:周峰菊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