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公司积极推进研发 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获阶段性成果
- 2025年02月12日来源:证券日报
提要:电子皮肤对于人形机器人至关重要。当机器人接触到外界物体时,“皮肤”把电信号传递给机器人的“大脑”,让“大脑”感知接触物的质地、纹理、温度、形状等信息,使机器人的行动更加灵活有效。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赋予机器人“触觉”的电子皮肤成为产业链中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近日,浙江福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莱新材”)、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威科技”)、湖北祥源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祥源新材”)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在电子皮肤领域的进展。
北京科方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子皮肤属于前沿技术,是机器人产业链中壁垒较高的环节,未来应用空间非常广阔。”
电子皮肤吸引上市公司关注
电子皮肤对于人形机器人至关重要。当机器人接触到外界物体时,“皮肤”把电信号传递给机器人的“大脑”,让“大脑”感知接触物的质地、纹理、温度、形状等信息,使机器人的行动更加灵活有效。
据悉,电子皮肤的核心是柔性触觉传感器,目前有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等多种技术路线。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电子皮肤的材料研发难度大、制造工艺复杂。电子皮肤模拟人类皮肤的复杂功能,其材料需具备高导电性、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环境适应性,同时,其制造需要在有限空间内集成大量传感单元、运算单元等。”
电子皮肤吸引了多家上市公司高度关注。厦门弘信电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交易所互动平台表示:“目前电子皮肤技术仍处于前沿领域,尚未完全成熟。待行业内出现成熟且稳定的产品时,公司将积极跟进。”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生产经营的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聚氨酯复合材料,目前主要用于功能鞋材、电子产品等领域,尚未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将积极关注人形机器人等相关配套领域的发展机会。”
头豹信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头豹研究院)研报认为,当前电子皮肤应用较少,但随着人形机器人产量的飞速提升,以及量产后各厂商对电子皮肤重视程度的提升,电子皮肤市场需求将逐渐增长,预计2030年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市场规模将达90.5亿元。
积极推进研发和应用落地
一些上市公司在电子皮肤领域前瞻性布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积极推进研发和应用落地。
近日,福莱新材迎来多家机构调研,公司相关负责人回答了投资者关切的问题。据悉,目前福莱新材基于核心工艺涂布技术,推进研发柔性触觉传感器及多模态感知系统,打造多产品矩阵的具象化应用。公司方面表示,柔性传感器项目是公司早期规划的前沿研究方向,并且在不同技术路线做了多项专利布局。不过,后续公司能否获取订单,以及其产品的技术方案、量产节奏、量产规模等方面均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国内气体传感器龙头企业汉威科技的柔性传感器目前已经具备成熟产线和量产能力,技术水平及产业化程度国内领先。公司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高度重视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围绕具身智能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截至目前能够提供涵盖触觉、嗅觉、红外视觉等一系列传感器解决方案,例如柔性触觉传感器主要用于电子皮肤,可以为机器人执行复杂、精细动作,做好感知基础。下一步,公司还将继续加码前端感知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与感知相结合,打造真正柔性智能传感器,为具身智能发展提供更加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
此外,祥源新材生产的发泡材料可作为传感器的压电功能层,实现压力和震动的感知,也可用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及电子皮肤等柔性传感领域。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则积极布局基于面板工艺与TFT驱动技术的非显示应用技术开发,在智能传感领域,公司依托柔性TFT技术,在自有的MPG平台(多项目玻璃基板技术平台),持续与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伙伴基于TFT的机器触觉技术、感存算一体边缘计算技术、柔性氧化物有源肌电传感器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
张新原表示:“尽管目前产业链整体还处在积极推进量产项目落地的初期阶段,未来,电子皮肤技术除了应用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之外,还可以广泛应用在医疗健康、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版权及免责声明:
1.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南方企业新闻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南方企业新闻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 南方企业新闻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3.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文章刊发后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1083834755 邮箱:news@senn.com.cn